新聞中心 NEWS CENTER
2023-05-13
春季養生

春三月,起于立春,至于立夏前,經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六個節氣。春季為四季之首,萬象之始;陽氣生發,天地交感,萬物複蘇,天氣轉暖,和風徐徐,鳥獸繁衍,植物萌發,欣欣以向榮。因而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有雲:“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”

 

春季屬木,為少陽,主生發、萌發;五藏應于肝,肝喜條達惡抑郁,故二者相呼相應。即如《素問·髒氣法時論》中所雲:“肝主春,足厥陰、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”。若調養不當,一則傷肝與膽,二則陽氣生發不利。若春陽生發不利,則夏季陽氣不足,易生虛寒病證,即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雲:“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。”因此春季養生應當遵循、順應自然界陽氣萌發的趨勢,生發自身陽氣,條暢肝膽氣機。同時也為夏季養生打下基礎。

 

起居調養

 

春季屬少陽生發之氣,日常起居也應當注重舒展、宣發、條達人體氣機,與春季陽氣生發相應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“春三月……夜卧早起,廣步于庭,披發緩形,以使志生……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”即言,春季入寝無須過晚,入夜即眠,保護陽氣以備于生發;天明即起,着衣寬松,出戶活動,生發陽氣以助其條達。不可熬夜通宵,否則易折損、耗傷陽氣;亦不可戀床貪睡,否則氣機宣發不暢,久之生頭暈、困頓、乏力之感,即與陽氣受損或生發不利有關。

 

春季陽氣始生,氣候變化較大,極易出現乍寒乍暖的情況,加之人體肌表腠理開始變得疏松,對于外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。所以,此時不宜過早脫去棉衣,特别是年老體弱者,減脫冬裝尤應審慎。對此,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早有告誡,主張春天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,既養陽又收陰。我國民間曆來有“春捂秋凍”之說,如果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,易患流感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氣管炎、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。因此,春季必須注意保暖禦寒,冬裝不可驟然全減,要做到随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,使身體适應春天氣候變化的規律。被褥也不要立刻換薄,以适應春季的氣候特點。外出活動時,即使天氣較熱,也需預備一件略厚些的外套,以防氣候反複。

 

春天中後期,即仲春、季春時,陽光普照,和風宜人,尤其驚蟄之後,蟄伏一冬的生物開始應春而動,此時也是春季流行病、季節病高發之時,流行性感冒、腮腺炎、流腦等流行病及咳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高發。而當春芽吐綠、春花盛開之時,花粉飄飛、楊柳絮滿天,會誘發疾病。這些疾病中醫辨證多屬“風邪”為患,因此,開春之後,惬意之時,需注意“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”。尤其是素體虛弱或敏感體質之人,抑或罹患慢性肺部疾患的人,均需格外警惕。除注意“春捂”外,出行時佩戴口罩,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場所活動。

 

飲食調養

 

春之氣為少陽之氣,人體陽氣亦然,因此,飲食上可适當吃一些性味微辛微溫的食物,以助發陽氣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認為,可以用蔥、蒜、韭菜、青蒿、芥菜這五種菜,作為食物或配料加以食用,稱為“五辛菜”;北方有吃“香椿炒雞蛋”、“春餅”等食物,其中有蔥、香椿等菜,能助發陽氣。但是不宜常吃,更不宜食用牛、羊、鴿子、白酒、人參等大溫大熱的食物,因辛溫食物有發散的作用,久服反而耗散陽氣。此外,也是為了防止發散不當或是溫補太過,反助長邪氣,引動宿疾,春季哮喘、麻疹、高血壓等疾患多與此有關。

 

春季肝氣生發,但木旺則易克伐鵬土,故《金匮要略》有“春不食肝”之說,即是防肝木太過而克伐脾土。因此,春季飲食調養中,宜減酸味、益甘味,以養脾氣,使土木制化相宜。諸如米、面、棗等皆能人脾健脾。另外,春歸大地,天氣漸暖,人體代謝也加強,各器官負荷增加,而中醫認為“春以胃氣為本”,因此春季飲食應注意改善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,多吃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不管是食補還是藥補,應有利于健脾和胃,保證營養品能被順利充分地吸收,以滿足春季人體代謝增加的需求。

 

運動調養

 

寒冬之後,春季之時,萬物生機盎然,人體陽氣也随之相應而生發。因此,勿貪床守舍,宜強筋健體,動氣以助發陽氣。即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“春夏養陽”之理。

 

春季,晨起運動幅度應以緩和為主,動作宜輕動靈巧、舒展柔和,以達到能舒緩筋骨、生發陽氣的目的。而運動方式衆多,不必拘泥,如散步、慢跑、練八段錦、打太極拳等皆可。方法上以輕靈為要領,吸氣以鼻、呼氣以口,使氣息調和、吐納均勻;心中宜靜、不宜躁;以微似汗出為宜、汗流淋漓為戒,運動适宜而微汗出,可暢通氣血、吐故納新,活動失度而大汗出,則耗氣動血、奪汗傷津,等等。鍛煉之後應有精神爽慧、心情愉悅,推陳緻新之感,即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所雲:“廣步于庭,被發緩形,以使志生”;若鍛煉之後有神疲乏力,頭暈心慌、多夢、記憶不佳等不适,則是鍛煉失度,适得其反,切記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雲“逆之則傷肝”。活動場所可選公園、草地、湖邊等清淨之地,遠離繁雜、污染之處。

 

春日陽光明媚,和風惠暢,外出踏青不但能舒展筋骨、生發陽氣,還能開闊胸襟,陶冶情操,使身心得到舒緩。春初,寒溫容易變化,因此出遊時需備防寒衣物。驚蟄、谷雨之後,氣候逐漸溫和、穩定,陽光明媚,正是出遊好時節。遊玩地點可選鄉間田野、園林亭閣、花間樹下、溪旁河邊等草木蔥郁、細水清流之處。而遊玩方式不必刻意遠行或是跋山涉水,品茶對弈、閑庭信步、賞花品香等,亦不失情趣。

 

情志調養

 
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雲:“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……以使志生,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”明确告訴人們:春季養神的關鍵是“使志生”。春天的3個月是自然界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,天地俱生,萬物開始生長發育,自然界一派生機勃勃之勢。人在精神上也要使自己的情志舒展調達,樂觀恬愉,以順春季升生之性。“以使志生”的核心是要精神愉快,以滿足“肝主疏洩”的功能特點。因肝屬木,與春相應,在志為怒,惡抑郁而喜調達,故而在春天應讓情志生發,切不可扼殺;應助其暢達,而不能剝奪;應賞心怡情,不可抑制摧殘,由此才能使情志與“春生”之氣相适應。

 

春季,人的情志與肝的生理及人體氣機相一緻,也處于生發、宣暢、疏洩之狀,因此,春季的情志以易變、易郁、易怒為特點,即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雲:“肝……在志為怒。”正因為如此,春季也是情志病的高發季節。輕則胸悶、煩躁、易怒等,重則神情淡漠、狂躁不安、打人毀物、聲嘶力竭等,都是情志不暢所緻。民俗言“菜花黃,癡子忙”、即是形象地描述。因此,春季的情志調養,當以豁達、舒暢、恬靜、和緩為度;不可大喜大怒,喜怒無常則生變,不可固執拘泥,執着不變而生郁。

出戶踏青是舒暢胸懷、宣發抑郁的良方。遊玩之時,寄情于山水之間,忘懷于芬芳之中,鍛煉之餘,又能抒發情懷,對情志的調節與宜發大有益處。此外,盛怒之後,号啕大哭亦是平肝息怒、宜發抑郁的方法。悲為金之屬,怒為木之性,悲則金能勝木,平其亢厲;而号啕之中,氣機宜發,抑郁随哭而解,大怒随淚而消。

 

春季養生,并非一朝一夕,唯有長期堅持,才能達到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健康狀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銷售公司  胡健)

  所有标簽  常州網絡公司中環互聯網設計制作  免責聲明  CopyRight © 2019-2024 盤固集團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