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 NEWS CENTER
2020-03-30
羅生門

書海茫茫,每讀一本書其實都是我們跟這本書的緣分。而我跟《羅生門》的緣分還得從數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說起。

這是一部獲得1950年奧斯卡獎項的作品,透露着濃濃的年代氣息,但難掩其芳華。黑澤明導演執導的這部電影雖然叫名叫羅生門,其實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短篇《竹林中》。情節相對簡單,内容主要是在一樁殺人案件中三個證人截然不同的證詞。案情因這些證詞顯得撲朔迷離,但是真相隻有一個,那就意味着一定有兩個人在說謊。故事到最後也沒給我們一個确定的真相,作者大概是希望我們自己去發現自己理解的真相。他希望我們明白:人都會為了自身利益隐瞞真相,甚至颠倒黑白。也因為這部電影,羅生門一詞現在有了專門的含義。它通常指: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,分别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,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,難以水落石出。

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寫人性,但不評判。隻是通過書中一個個生動鮮活人物的一言一行告訴你人的複雜性,讓你自己去想,去思索。大概是把人性看得太透的人容易不快樂,黑澤明導演也覺得完全按書中的結尾演繹太過陰郁,故而選擇了一個讓人感到溫暖和希望的結尾。這也是這部電影處理得很好很出彩的地方。芥川告訴我們世界、人心如此醜惡,黑澤明導演則希望在看到黑暗的時候,我們還能心向光明,雖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

也曾讀過一點太宰治的《人間失格》,據說太宰治生平最欣賞的就是芥川龍之介的作品。他們都非常擅長解剖人性,作品短小精悍,結局開放足夠引人無限深思。什麼是一本好書?大概就是當你讀完合上它的時候,卻還在回味書中的情節,若有所思。就可讀性而言,我個人覺得還是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更容易理解。哪怕我們閱曆不深的時候,也能從他的作品中隐約察覺到什麼。

說回到芥川龍之介的短篇《羅生門》,它整體的基調就是很灰暗的。那是一個災難饑荒背景下很小的故事,餓死和做強盜,你會選擇哪條路?面臨這個問題的家将正猶豫不決,幾分道義之心尚存卻又是無處可去的境地。在羅生門門樓上,他看到老妪拔取死屍頭發而怒火中燒,這份道義卻又在聽到老妪的開脫之詞後蕩然無存。老妪争辯的話語猶在耳畔,“不這麼做就要餓死,沒辦法的事,這死者也不必怨恨我的罷。”家将仿佛是那一瞬間堅定決心:“那麼,我便是強剝,也未必怨恨罷。我要是不這麼做,便要餓死的了”

意味深長的結局精妙絕倫。家将急急奔着昏夜裡去了,老妪掙紮着窺向外面。那外面,隻有黑洞洞的昏夜。

對于家将的做法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,沒有對錯優劣之分。是時代逼人背棄道義?還是人心本就易變,被逼無奈也隻是自我開脫?我感覺好的作家總是很擅長以小見大,于細微處做文章。描寫一個時代,未必需要詳詳細細大時代背景介紹,小人物的生活抉擇便已是最真實的寫照。讀到描寫細微動人之處,這時代便仿佛我們親身生活過一般,真實可感。描寫一個人物也無需外貌衣着處處着筆,一件小事便足夠樹立這個人物在我們心中的印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本埠生産  馬仁惠)


  所有标簽  常州網絡公司中環互聯網設計制作  免責聲明  CopyRight © 2019-2024 盤固集團 版權所有